
重复斗姥宫增修记
《传》云:天欲兴之,谁能废之。此言兴废有数,非人力所能为耳。然吾观兴废之原,实在人而不在数。斗姥宫者,泰山中麓之名刹也,始为龙泉观,嗣改今名,创自何时,其详不可考。自前清高宗纯皇帝奉孝宪太后东巡,而斗姥宫始盛。其时比丘心海,募化集资重修,于是增配殿,建钟楼,而刊山奠石,广厦崇窿。心海没,而斗姥宫一衰。厥后有本三、绪魁者,通文字,善酬对,凡游山妇女,宦室瀛眷,皆入庙作休息地;而冠盖之往来,亦慕名而詹礼焉。香火之盛,为群庙冠,钟声佛号,日夕无虚,而斗姥宫再盛。
丁丑,予初游此,其时本三独在,而比丘诸弟子有昌福、昌宝、法霖、法莲、能松、仁简诸人,相继而起,又二十年,而不坠其遗绪。未几,而星云散,香火微焉,而斗姥宫再衰。其后,有邑宰以误听逐比丘易道众,复名目龙泉观。游者皆过门不入,不独纱橱宝幔蛛网成尘,即斗姥宫之名亦灭没而不知。呜呼,衰亦甚矣。法霖感庙貌之倾颓,悯佛法之沦替,乃锐然以修复自任。陈于邑宰,邑宰感其诚,为复旧名,仍令住持其中。法霖乃清修梵行,俭衣菲食,募资于远近诸善士,重加修葺,倾者植之,朽者易之,漫漶者藻绘之,黝黯者丹雘之,阅三年而告成。一时轮焉奂焉,庄严宝相,顿复旧观,香火日盛。此岂非得人之效哉!夫得人之效,又岂独庙为然欤!县得人而邑政以平,府得人而郡治以成,宰相得人而天下以宁,虽一世以至万世可耳,又何至有迁鼎改玉之事哉!法霖以工竣求记于予,因感盛衰之易势,而兴废之在人,遂本此意以为记。乃为铭曰:毋畏蹶,勇以鼓;毋虑阙,力以补。其人存,其事举,汇万缘,永千古。
民国三年甲寅秋八月初十日,清逸老人撰并书。
住持法霖率能庆、仁盛敬立。
衍圣公孔令贻,陆军上将、武卫前军军统长江巡阅使张勋。
(以下96人题名略)
碑阴
前清文华殿大学士陆润庠、江西检查厅范之杰、江南知事孙多祺等十六人,前清安徽巡抚陈宝深、前清记名副将程风翔、泰武将军靳云鹏、泰安知县知事李汝谦、泰安县知事冯汝骥、典狱官孙庆師、福山县知事陈瑨。